最近一則《記者地鐵採訪偶遇市委書記》的電視新聞,引髮網友熱議。有網友為領導幹部接地氣、聽民意舉動叫好;也有網友認為市委書記乘地鐵不算新聞;還有不少網友發出疑問:“怎麼那麼巧”?為什麼記者就能“偶遇”書記,而且還情趣用品帶著攝像機?(1月1日人民網)
  有人懷疑,而且是“不少網友”發出疑問,說明這種事情少之又少。如果日常公交、地鐵上,或者其他生活當中,人們能夠輕易見到書記、市長或者大大小小的頭面人物,讓他們從電視熒屏、報紙版面、廣播聲中真真正正來到“人間”,還會有人“少見多怪”嗎?既然人們很難有“偶然”見面的機會,憑什麼這麼“偶港式飲茶然”的事情,就讓記者“偶然”碰到了呢?加上你又扛著攝像機,這“偶然”引起大家的懷疑,就成了“必然”的結果。
  但是這樣一來,還真的委屈了記者同學。首先鄭州電視臺記者徐瑾一個月來一直跟蹤報道地鐵建設,就此發稿30多篇。當天他和攝像台北港式飲茶記者盧祥勇從地鐵綠城廣場站出發,沿途採訪到會展中心站下車,就在這裡,巧遇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購票乘車,於是提出跟蹤採訪,卻被書記婉言拒絕。因為還有採訪其他乘客的任務,他們也上了這趟地鐵,拍到了一些市民認出書記並和書記交談的素材。
  按說,這是多溫馨的一幕。一位副省級城市的領導,能在開會之後選擇地鐵返回市委,和群眾零距離親密接觸,怎麼說這也是實實在在的體察,能得到確確鑿鑿的信息。較之前呼後擁或者事前安排的調研,更值得提倡和尊重。而作為財咖啡機經記者,雖然時政新聞不是主業,但遇到這麼好的線索,職業敏感促使他們主動捕捉,也是敬業精神的展現。然而這些“正能量”,卻因對於“偶遇”的疑問,有了故意“作秀”的猜疑。
  是作秀嗎?我倒以為,這樣的“作秀”越多越好。幾年前,安徽省人大機關一位退休的處級女幹部,用檢廢品掙來的1千多元資助貧困山區女童,也曾被人看做是在“作秀”。可老太太作秀的目的,是為了提拔?為了晉級?為了職稱?或者為了別的什麼?似乎用作秀無法解釋。非要有個目的,那就是獨善其身,先天下之憂而憂、後天下之汽車借款樂而樂,這就是她“作秀”的情懷。如果還要鄙夷人家,那也秀個讓人看看。同樣,市委書記不坐地鐵不乘公交,會說人家脫離群眾;坐了地鐵乘了公交,又說人家有意作秀。到底怎樣做,才是對的呢?
  不管真秀還是假秀,“作”都是一個主動為之的行為。只要這個行為利國利民,又不傷害任何他人,不妨就大膽去作。什麼時候,“主動為之”變成“自覺習慣”,那就不僅秀出了一幅和諧的畫捲,還會減少無端的猜測。當此類事情成了稀鬆平常的見聞,不再具有喜大普奔的效應,作秀之說,也就不攻自破了啊。
  文/雷鐘哲  (原標題:為何對“偶遇”質疑者眾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d01cddr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