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◆中國臺灣 ◎潘式如
  6月底,正是臺灣天氣轉為炎熱的時節,也是農田收割的寶貴關頭。我們一行從臺北坐大巴,直奔有“臺灣米倉”之稱的雲林縣。兩個小時之後,到達了濁金米主產地刺桐鄉,難得地見到了濁金米收割入倉的全過程。據當地朋友介紹,雲林縣一向是臺灣稻米的主產區,刺桐鄉由於依傍著名的濁水溪,得益於富含營養物質的灌溉水,所產稻米顆粒飽滿,黏性好,香味足,因而有了“濁金米”的美稱,“濁水出黑金(指肥沃的黑土),黑土出白米”成為刺桐鄉農民逢人就說的“宣傳語”。在臺灣地區舉辦的稻米比賽中,刺桐鄉已經連續奪得四次冠軍,可見其聲譽之旺、品牌之優。
  在我們眼中,刺桐鄉還保留不少六七十年代臺灣影片中所常見的鄉村場景,農家建築大都是舊式石頭平房,少見二三層樓,簡單的柏油路延伸到各家,平整的稻田隨處可見。42歲的稻米作業班班長蔡禮謙告訴我們:“這裡是臺灣最鄉下的地方,70%的民眾都在務農,但種稻的多是半退休的人員,年輕人大都前往高雄工作。”像他這個年齡層次的人還在一線種稻,也令我們驚訝。他笑稱自己只是喜愛此份農活,願意繼承父業。他的田地已是三代人百年耕種,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種稻能手,老人至今還出任當地米谷公會理事長。
  蔡禮謙介紹說,種稻子非常費水,仰仗灌水系統,濁水溪的水量恰恰為臺灣最大,當地水利工程做得不錯,因而濁金米天生條件就好。問及平常下田的情況,他說:“一天只忙三四個小時,拔雜草,灌水,施肥,合理化用藥。臺灣可種兩季稻,中間種蔬菜,現在基本上種兩年稻子,種半年蔬菜,讓土壤輪作,防止土質酸化。”
  蔡禮謙所在的稻米作業班為五個人,共同種50公頃稻田,五個人之間沒有所謂的“老闆”,大家是“合作平分”的關係。收割大面積農田時,就得外租大型收割機,半個小時付1000臺幣,收割量相當於過去20個農人半天的工作量。我們在現場見到,遵循古禮,農民一一祭天謝地,點香禮拜。祭禮之後,四米高的收割機就轟隆隆地開過,呑吐大方,很快就掃倒大片稻田,再把稻粒用管道輸送到早已在一旁等候的卡車裡。
  工作告一段落後,為了感謝同伴們在農忙期間的大力協助,主事的農家特別安排享用臺灣農村獨有的“割稻飯”。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棚里,擺放幾張桌子,菜脯煎蛋、滷桂竹筍、金瓜米苔目等地道的農家菜一一端上,大家圍攏著互相夾菜,說著嬉笑的話語。最期盼的自然是噴香的新收割的濁金米,經過碾米廠烘乾、脫殼的程序,入口即聞香味,黏性十足。蔡禮謙說,濁金米黏稠,口感好,吃後有飽腹感,不像一般秈稻吃後容易感覺饑餓。
  蔡銘坤為雲林虎尾科技大學自動工程系教授,是一位農民出身的博士,他擁有五甲多稻田(一甲約等於0.97公頃),教學之餘就忙碌於田地中。他的母親鐘淑美,曾經是臺灣十大經典好米的得獎者,從母親那裡得到不少種植的經驗。最讓我們驚奇的是,蔡教授避免使用大型機械,卻把自動化管理的概念引進耕作中,在施肥、用藥、使用營養劑等方面均予系統歸納。他表示,耕作與高科技知識一樣,都必須尊重自然與土地,才會有傑出的成果。
  蔡教授告訴我們,臺灣農人重視“有機農業”理念,就是強調水土資源保護與生態平衡,採取一種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,保證農作物從製造到包裝都沒有受到污染。他透露,全臺灣通過“有機農產品驗證”的農戶數已達1664戶,近期將會達到2988戶,約占5936公頃。
  令蔡禮謙、蔡銘坤不安的是,臺灣地區每人每年原來平均消耗150公斤稻米,而現在下降到50公斤。蔡教授分析吃米量大減的原因是,人們飲食習慣有所改變,對動物性蛋白質與麵食的攝取增加了。蔡禮謙略有擔憂地說,現在大家到餐廳進食都忘了吃米飯,早餐也沒人喝粥,吃米的人少了,這樣我們種一年米,卻要吃兩年,使農人收入不穩定,多少限制了種植規模,也使技術無法進一步改良。
  蔡禮謙一再感嘆臺灣人口太少,寄希望於濁金米能送上大陸民眾的餐桌。今年經頂新集團組織,在兩岸相關部門的協助下,濁金米已發往大陸260噸,落地於上海、廣州、成都等1200間“全家”便利店。蔡禮謙欣喜而道:“我們希望在大陸能多賣一些,否則這麼好的濁金米就會老化,變成舊米或飼料。”
  蔡禮謙稱,一般生產供臺灣本地人吃的稻米米粒完整率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,而現在要求銷往大陸的米粒完整率必須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,在收割前要檢驗,運往大陸前還要進行第二次驗收。他笑道,送往大陸的濁金米比在本地的驗收標準還要嚴格,要讓濁金米飯糰在大陸名譽不損。
  站在刺桐鄉稻田旁,天高雲淡,清凈素雅,完全是一幅素樸的古典農家場景。聽著蔡禮謙、蔡銘坤的一番話,他們牽掛濁金米的現狀和未來,那份深切和焦慮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臺灣農人的敬業和純粹。  (原標題:黑金白米最純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d01cddr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