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環球時報綜合報道】對於令綠營頗為緊張的“習馬會”議題,陸委會與國台辦11日均表示並未在當日會談中涉及。在一些臺灣學者看來,這並不意外。臺灣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稱,雖然會談不無可能為“馬習會”鋪路,但兩岸交流必須一步一步來,“現在都是摸石子過河,要談馬習會言之過早”。《聯合報》說,對於“馬習會”,大陸目前對APEC這個平臺仍有“臺灣問題國際化”的憂慮。因而對北京來說,“王張會”還是比較能掌控的,菜恐怕還是要一道道地慢慢上。
  如果有一天“習馬會”真的實現,美國會不會反對?台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稱,會談如能實現象徵東亞和平,美國和日本都沒有理由反對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張克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,如果“習馬會”真的舉行,將是兩岸關係重大進展,美國會關註發生了什麼。他還表示感覺兩岸其實對“習馬會”都有興趣,但條件很棘手,門檻對臺北來說很高,對北京來說也很難。中國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說,臺灣問題是美日在對付中國時打起來很方便的一張牌,一旦“習馬會”舉行,意味著這張牌就快失效了,對美日來說都會構成一定衝擊。
  “王張會:為馬習會創造條件”,《中國時報》11日以此為題的社論稱,“本報在對兩岸關係這種健康、正面、積極的發展給予肯定之餘,還有更進一步的期許,期望從今而後雙方關係能進入一個更成熟、更穩定、更理性的階段,形成一種不可逆轉、不受人為操縱、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的深層次穩定結構。這種機制性互動一旦確定,不但是臺灣之福、兩岸之福,也對區域安全與穩定有極大幫助,應為眾人所樂見”。
  11日接受《環球時報》採訪時,臺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張麟徵對民進黨如果在2016年選舉中獲勝,兩岸關係可能會倒退表示擔憂。他表示,萬一民進黨上臺,目前剛建立起的兩岸官方溝通機制有可能會喪失,因此兩岸需把握馬英九在任時機,儘量強化關係。【環球時報赴南京特派記者 吳薇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蕭師言 環球時報記者 劉暢 李珍 陳一 柳玉鵬】  (原標題:“習馬會”言之過早 兩岸須先確定機制性互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d01cddrn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